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建筑文化更是如此。仿古建筑在施工前,设计师们必须对各个朝代建筑特点进行深度了解。
如果单从建筑学的角度,在真、善、美这种根本价值观的统领之下,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材料的构造、形式必须反映材料的本来特性。古代建筑的木构体系约束下发展完成的飞檐翼角的传统经典样式应该不太适合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达。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当中,我们就是用了,并且大面积的运用了。这一定不是偶然的现象。既然建筑学范畴我们不太好解释这个问题,那么我们暂且跳出建筑学圈子,从更广阔的社会和经济领域来评判这个问题。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建筑学从来没有占据过目的性的地位。我们建筑,从来是为了支持某种人类的活动。居住、娱乐、办公、纪念等等,建筑本身从来不是目的。她只是手段。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筑应该是出于人类活动的附属地位,任何有助于人类活动实现的建筑方式都可以被采用,而无论真实与否。毕竟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断出现的虚拟现实技术更是打破了我们对于世界的固有认知。当然,我个人仅是认同技术领域的虚拟现实,并不认同人际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虚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真实和虚拟的界限日趋模糊。 这样想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古典样式建筑风行的现象就容易解释多了。
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分类明显,主要有院、塔、亭和殿等,建筑形式设计步骤主要便是参照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来进行仿古建筑的细部构造设计,其核心便是将各种传统设计元素**整合,确立一种主要设计形式,再在当中加载其它元素。
仿古建筑材料设计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采用砖木结构,这使得中国传统建筑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耐火耐腐能力差,使用年限不长,安全隐患大。一方面,现代木材资源紧张,大规模地使用木料既不经济也不环保,所以材料的设计也是仿古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般来说,可以用现浇混凝土做柱,其外包裹木工板,再打磨上漆,这样既满足了木柱的视觉效果,又节约了木材,增强了强度。而大型塔式、殿式仿古建筑则完全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来形成建筑物主体,其外采用清水混凝土勾缝或是采用仿古砖贴面来实现古色古香的视觉效果。
中国的建筑形式、布局也在历史的发展下不断地进化、演变,终形成了中国建筑基本的特征。因此,在仿古建筑中,不仅要结合现代建筑技术,更要保留原汁原味的古法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