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日本建筑源于中国而能够发扬传承,而中国现代建筑却来自欧美,更纠结的是反而掀起一场仿古建筑浪潮?
先了解下仿古建筑吧。仿古建筑指在建筑形式上较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基本上反映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其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均反映近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近现代的建筑作品。仿古建筑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取一定的措施达到木质效果。
建筑学*以及建筑从业者评判建筑往往是抱着建筑中心论的立场。他们认为,建筑本身便是目的。因此得出建筑材料构造的真实性原则也无可厚非。但是对于绝大部分的建筑活动而言,建筑都是作为支撑人类活动的手段。一切有利于人类活动实现的建筑手段,都可以用来运用于建筑的实践活动。现代建筑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但现代建筑外观有多少是完全用清水混凝土饰面表现的。也许是因为清水饰面混凝土的技术操作性比较难。建筑师也开始探索这方面的技术,并有了不少实例出现。但现在很多建筑却是这样,完成混凝土结构以后,在面层贴昂贵的花岗石,或者铝合金,给人以建筑的石感或金属感,迎合了人们对建筑“时代感”的需求。除了经济性方面,我也不否定这类建筑的艺术感,因为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人的审美观和心理需求。我们再回过来说仿古建筑,用混凝土表现传统木构形式,必定要做假,它需要油漆,需要贴木材,但并不可以说它是不真实的,它的表现方式与现代建筑贴花岗石一样。仿古建筑有文化的承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我们不可以否定现代建筑,同样也不可以否定仿古建筑,而是要提古建筑的艺术效果。
总之,对于仿古建筑,我们不能全用“假古董”来批判它,全盘抵御它。只要对建设的适宜性、所属性进行认真推敲,适时适地地建造,造得好,造得精,仿古建筑同样也是真实的、有价值的建筑。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本文所论及的只是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的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也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在仿古建筑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较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较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